移居澳洲的想法首先是為了自己,然後才到小孩的。11138558_10155330435010417_118667433112792577_n

 

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對空氣污染及食物安全問題感到極端焦慮;作為龍媽,又經歷過搶床位搶奶粉搶學位的災難時期,想到未來還要繼續搶,真的很怕,實在不願再承受無謂的壓力,更不願將這份壓力轉嫁孩子身上。至於丈夫,極長的工時令我不得不為他的健康擔憂,所謂的「高薪族」說穿了不過是等價交換的遊戲,用工時來換工錢,是得是失,看你怎樣判斷。

 

前往阿德萊德前已做足資料搜集,網上資料顯示,是個交通便、治安好、校網佳的地段。本著香港人事事求真的精神,實地考察是必須的。地圖顯示這附近有幾所幼稚園,怎麼沒看見?迴環逐格細看,天啊,幼稚園根本就在眼前!這所幼稚園的外觀跟一帶的房子沒兩樣,古老簡樸的紅磚牆,花園外圍隨隨便便種了一些花草,空地上躺著幾個沾了泥巴的玩具,中間擺一個老舊的滑梯,簡陋得嚇人!沒有大幅宣傳Banner,沒有我們認知中「小童」的附屬顏色,如果在香港,單就外觀已經不及格了,誰要讀啊?

 

裡面幾個孩子分佈在不同角落,悠悠然享受午後時光,自律又自在。平凡又美麗的畫面。孩子的眼裡,一粒沙子可以看出一個世界;孩子的世界,本該這樣。無需過份的裝潢,無需過多電子化的「多元刺激」,那簡樸自然的搭配反倒更貼近真實生活。 

 

香港學校的配備夠完善了吧?夠美侖美奐了吧?夠先進了吧?但為何孩子都厭倦學習?為何我們總無法提升孩子的語文水平和審美能力?為何香港的孩子非要三頭六臂不可?用金錢堆砌出來的孩子會特別聰明、自信和出息嗎?他們現在或未來的路會走得特別輕鬆和穩妥嗎?他們對人生和世界的認知會特別深刻嗎?

 

移居澳洲的媽媽回應,區內學校一般都很好,但基本上他們不太著重排名。說得如此淡然,那麼理所當然。是外星語嗎?幹麼香港家長連替小孩報個幼稚園都要過五關斬六將?

 

上星期讀到一本育兒雜誌,上面有個廣告,標題這樣寫--「培養孩子入讀名校的氣質」。大概是個甚麼培訓班吧,可能我比較蠢,這邏輯很難懂。這是香港家長想要的嗎?即使最後做不到名校生,有份名校生氣質都是好的。

 

競爭競爭競爭,競爭兩個字,教人疲累不堪。如果「競爭」是香港人的座右銘,大概,它也將成為香港人的墓誌銘。

 

我不禁想:

南半球的孩子是怎樣成長的呢?

他們如何理解「學習」和「學業」?

南半球的父母需要伴讀伴測伴考嗎?

他們需要在孩子兩歲前為孩子報讀面試班,努力培養他們入讀名校的氣質嗎?

他們會不斷「鼓勵」孩子參加畫畫、書法、鋼琴……比賽,以獎項換取名校的入場券嗎?

他們需要不斷「送禮」以「勉勵」孩子更用心「學習」嗎?

 

這是我的迷思。

 

不同的生活面貌讓我見識到「制度」如何塑造一個時代、一個民族。制度的力量,遠超我們想像。

 

幾個畫了花面的少女遠遠的朝我們走過來,她們邊走邊大叫,我有點慌,以為她們行為失常,走近了才知道她們在”dem cheers”!想是剛表演完畢,熱情還在。走在最前的一個叫得特別興奮,狠狠地扭腰。快要擦肩而過之時,少女們對我們莞爾而笑,笑容溫柔而含蓄,對於友伴「狂熱」的表現,笑容裡又透著幾分尷尬。

 

日暮時份,慵懶的餘光淺淺地落在寧謐的小道上。我和丈夫相視一笑,滿懷欣喜。

 

我想,香港孩子跟南半球孩子踏的路大概是不一樣的吧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sechuiyu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